時令已過“小雪”,“大雪”、“冬至”將臨。時下最為鮮美的食材莫過于海礪了。海礪又名牡蠣,閩南語稱之為蠔或蚵,屬貝類動物。鮮蚵在每年冬至前后至次年清明前最為肥美。鄉(xiāng)人都知,五、六、七、八月不吃蚵仔,因為這一期間,蚵仔進入成熟期,其體內營養(yǎng)成分幾乎消耗殆盡,因而口味不佳。成熟后的蚵仔生殖巢內,還容易積聚許多毒素,人食用后容易中毒。到了九月以后,蚵仔已完成產(chǎn)卵任務,為了使衰弱的身體恢復健康,就專心進食,體質日具充實并逐漸肥腆,特別是貯存了大量的一種叫“糖元”的營養(yǎng)成分。同時其體內的另一種物質“甜菜堿”成分也增加了,正是這種物質提高了人食用時的鮮美度。
海蠣正當時
“蚵仔煎”是一道流行于閩、臺和廣東潮汕等地的經(jīng)典小吃。據(jù)考證,其發(fā)源于福建泉州。有意思的是,不同地區(qū)做這道小吃的手法又各具其妙。漳州做法重形之規(guī)整,福州做法加蛋重甜,泉州做法重原味鮮美。只是酒樓的大廚,來歷未必都是當?shù)?,便常出現(xiàn)泉州酒樓端出的是漳州或福州手藝的菜品了。
最具惠安本土特色的海蠣菜品當屬“蚵柳”。視其裝盤上桌,似乎與蚵仔煎仿佛,但究其烹制過程與食用口感,皆差別甚大。 惠安人烹制蚵柳,一定會在冬令時段,原因有二:一則此時蚵仔當肥;一則食材需過夜瀝水,舊時沒有冰箱,唯有冬季可保不變質。此菜因工藝較為繁瑣,尋常人家的廚房少有烹制,但自古而今,卻是惠北、惠東家有喜事“辦桌”時最濃重的一道菜品。因此,也可稱其為最具本埠“古早味”菜肴之一。
烹制蚵柳,先要挑選好個肥形大的鮮蚵,用心幾遍洗凈,再用篩細的地瓜粉薄薄拌勻,務求每只蚵仔獨立成團,再兜在漏勺里到滾開的水里焯一下即起來,再攤放有竹篩簸里晾干瀝水一個晚上。第二天中午烹制,先把油燒熱,倒入生姜末過油,再依次倒入花菜、荷蘭豆、紅蘿卜絲、芫荽等“菜腳”與鹽、雞粉、料酒、蠔油、胡椒粉、醋等佐料一并翻炒,菜蔬生汁,試嘗咸淡,再倒入已備好的蚵仔團翻炒,只需幾下,便已熟透,即可裝盤。
制作過程:
瀝干
翻炒
裝盤
食用蚵仔煎,皆以片狀入口,蚵味不明顯。而蚵柳則是每個蚵仔獨立成團,一口一個。品嘗時,夾起一塊,還未入口,多種佐料的香味已然撲鼻;趁熱咬上,地瓜粉的甘滑,蚵仔的鮮美,明明白白,再加上佐料散發(fā)出的淡淡的香、酸、辣、甜滋味,讓人吃得搖頭晃腦、呼呼喘氣全然不顧吃相尚不過癮,直至撐極欲吐方可罷休。
蚵仔煎
據(jù)野史傳說,拿破侖、凱撒大帝、巴爾扎克、蘇東坡、鄭成功、宋美齡等人,都是喜食海蠣的名人巨匠,只是不知他們烹制海蠣用何方法。如果他們知道惠安的蚵柳是如此美味,說不定此菜早已世界揚名了吧!
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小鮮烹煮,最是眾口難調;小鮮烹煮,最講用心創(chuàng)意。蚵仔,小鮮也。蚵柳,大菜也。以蚵仔而成蚵柳,惠安人之聰明創(chuàng)意、勤快用心于美食一展無遺!
資料來源:惠安縣人民政府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