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亞清給蘋果樹修枝疏花。
“那段時間一個人墾荒、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除了深山的鳥鳴和偶爾遠處傳來的犬吠,剩下的聲音只有我自己時不時哼的勞動號子?!?/p>
百花爭艷的時節(jié),筆者相約和幾個朋友走進絕壁懸崖上的“花果山”。主人冉亞清娓娓講述著3年來的墾荒歲月。
只身返鄉(xiāng)建果園
石柱巖, 位于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石家鄉(xiāng)安橋村海拔近千米的懸崖上。
這里疊峰起伏, 景色宜人。外出只能通過一條掛在陡壁上的羊腸小道,因而有著世外桃源般的美景。半山腰有一直徑5米、高8米的天然圓石柱, “石柱巖”因此而得名。這里也是避暑納涼、休閑康養(yǎng)的好去處。
幾十年前, 石柱巖住著冉亞清同一祖父傳下來的9戶人家30余人。他們與同組其他農戶相距2公里, 是離鄉(xiāng)政府最遠的農家之一。
雖然遠離集鎮(zhèn)、交通不便, 但這里土壤肥沃、物產豐富。冉亞清的父輩安土重遷, 堅守在這里辛勤勞作。
上世紀80年代, 冉亞清從部隊退伍。回到老家后,他便從湖北省利川市的園藝場引進了一批蘋果樹苗。幾年后,色澤光亮、光滑渾圓、香脆可口的大紅蘋果掛滿枝頭。
然而,由于交通不便,生產生活物資運輸困難,再好的蘋果也賣不出去。冉亞清及家人無奈背井離鄉(xiāng), 遷居外地, 靠打工掙錢謀生。大片肥沃的土地就此撂荒。
冉亞清一家定居黃水場鎮(zhèn),但墾荒建蘋果園的想法時時在他腦海閃現。
2018年,冉亞清在石柱巖老家的土地上復墾, 開始了艱辛的蘋果園建設之路。
墾荒圓夢不怕苦
“當時真的可以說是一無所有。到了村組公路的盡頭, 還得步行2公里的泥濘小道?!比絹喦寤貞浀?。
房屋復墾后沒有棲身之處, 他從拆除的破舊房子里揀一些木頭, 靠山邊搭建了兩間房。沒有電,買了一盞微型太陽能燈照明。手機充電全靠充電寶, 除了早晚開機看一會兒信息或打個電話外,基本關機。
離開老家20多年, 撂荒的責任田土已雜草叢生, 碗口粗的水青杠、松樹、杉樹等長滿田間地頭。冉亞清沒有退縮,他選擇迎難而上。
為確保在春季栽上蘋果樹苗, 每天天還未亮, 冉亞清便頭戴礦燈下地。為了搶時間,早餐吃點干糧, 喝杯開水。每煮一次飯,就要供3天的口糧。
作為退伍軍人,冉亞清繼承和發(fā)揚了人民軍隊不怕艱苦困難、不怕流血犧牲的優(yōu)良作風。那時,他每天勞動11個小時以上,鋤頭挖斷了3把,還感覺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
一個人的世界,400多個日夜。他皮膚黝黑、飽經風霜的臉顯得更加蒼老了;雙手磨起了一層又一層的老繭, 打起了一個又一個的血泡,身上掉了幾十斤肉。
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如今,30余畝撂荒地已栽上了3000多棵“煙富8號”“煙富10號”等優(yōu)質蘋果苗,并因地制宜栽種了脆李、櫻桃、獼猴桃等果樹苗。經過精心管護,這些果樹苗長勢喜人。
冉亞清還在果樹行間種上了向日葵、花生、糯玉米、辣椒、白萊、冬瓜、南瓜等農作物, 不僅滿足了自食,還增加了一筆不小的收入。
每逢節(jié)假日、周末,四面八方的游客走進果園采摘,享受田園樂趣。
六旬創(chuàng)業(yè)受關注
墾荒打造“花果山”。當地政府獲悉后十分關注, 對發(fā)展果樹產業(yè)高度重視。
2021年6月, 政府投資10萬元, 從村組公路的終點接頭, 硬化了一條1.2米寬的人行便道。它直通蘋果園,“出行難”問題基本解決。
2021年8月,冉亞清當年的老首長熊澤海,一路奔波到蘋果園采風,十分感慨,當即作了一首打油詩。
這些年,冉亞清一邊忙著蘋果園,還抽時間到周邊調研,撰寫了題為《石柱巖300畝富硒良田亟待整治開發(fā)》的建議,提交給當地政府。有關部門經研究,決定對這片撂荒20多年的富硒良田進行開發(fā)。2021年11月,當地政府牽頭引進了開發(fā)商。歷經半個月時間,將這300多畝富硒良田連片開墾完成。
“今年我準備擴大種植面積,帶動周邊更多的各族群眾共同致富,為鄉(xiāng)村振興出一份力?!比絹喦逭f。
產業(yè)的發(fā)展,激發(fā)了不少村民的創(chuàng)業(yè)熱情。長期在外經商的村民劉胡林,今年初也將自家撂荒的十幾畝責任田土開墾出來,栽上了蘋果樹。
昔日的荒坡荒山,變成了群眾致富的“金山銀山”。
作者:譚華祥
資料來源:中國民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