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巴族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掌握了提取、應用植物、礦物染料的技術(shù)。其中以來自植物的色素為主,并把它應用到紡織物的染色上。在崩尼、博嘎爾兩個部落,植物染料有18種,礦物染料只有1種,且屬媒染染料。從染色方法上,他們已學會使用直接性染料和媒染性染料。例如,各部落廣泛使用的一種叫“達命”的藤根,屬紅色染料。人們把這種染料直接與天然纖維或織物一起煮1個小時以上,使其呈紅色。這種直接性染料,還有染黃色的“色魯芒”樹根,“惹力立”樹葉、染藏青色的“當工米?!惫?、染黑色的“古肺”樹脂汁,“阿都”草、“窩阿拉蒙”草、“窩阿黑泥”。“孫根”樹葉是各部落喜歡使用的染料,它含有黃色素,但不能直接在纖維上或其他織物上著色,必須以一種含有硫酸鹽的礦物質(zhì)“令弓”作媒染劑,合在一起約煮1個小時后,才能把織物染成黃綠色。此外,用“達衣達下”、“亞白背葉”和“約布布精”等三種樹葉搗爛、水煮,可染成藏青色。這些兩種以上樹葉合煮后,能生成不溶性的色淀。在染色過程中,珞巴族還用控制施染時間的長短所造成的色澤深淺不一,來達到顏色不同的效果。如將“當工米?!惫麚v爛,與紗線一起煮半個小時,紗線呈淺天藍色,如煮上2個小時,就呈藏青色。用“孫根”、“令弓”與紗線一起煮半個小時,紗線呈米黃色,如煮一兩個小時,則呈黃色。值得指出的是,珞巴族根據(jù)染料,媒染劑的相互作用,顏色的遮蓋作用及織物對色淀的吸附性能的不同,制定了不同的染色程序和配方,從而進一步掌握了套染的技術(shù),染出幾種間色(雜色)和復色的方法。例如套色時,要遵循先黃后紅,先綠后黑的程序。如將“達衣達下”、“亞白背葉”和“約布布精”等三種樹葉搗爛,與紗線一起煮一兩個小時后呈黃色,然后取出擰干,與“達命”藤根一起煮兩三個小時,紗線就呈深紅色。又如用“約佑”、“多督怒固”兩種樹葉搗爛,與紗線一起煮一兩個小時,紗線成草綠色,然后取出擰干,與“固肺”樹脂汁一起煮一二個小時,紗線就成黑色。這是根據(jù)顏色的遮蓋作用而規(guī)定的。如果先染紅后套黃,先染黑后套綠,就會達不到預定的目的。此外珞巴人還根據(jù)不同的織物染料,采用不同的染色方式和選用不同的染料,以達到更好的著色效果。如博嘎爾人采用搗爛的“阿鄂”草和羊毛線一起裝入葫蘆,放入適量的水,用草木灰封口,然后掛在火塘上方加溫,四五天后取出羊毛線,不漂洗,直接擰干,毛線呈黑色。這種用浸漬發(fā)酵的染色技術(shù),比煮染方法工序更簡單,色澤更佳,且耐久。珞巴族對色淀的性能也很重視。如崩尼人染著黑色和藏青色,都用“約佑”、“多督怒固”和“固肺”等三種染料套色,而且工序相同,其差別在于選用樹種相同,樹齡不同所分泌的“固肺”。染黑要用樹齡長的“固肺”脂汁,染藏青就選用樹齡一兩年的。
資料來源:分卷主編丹珠昂奔,《中國民族百科全書(藏族、門巴族、珞巴族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中國出版集團,西安,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