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瑤語系是一個較小的語系。中國學者一般認為是漢藏語系中的一語族,稱為苗瑤語族。西洋專家多視為單獨的語系。苗瑤語族是漢藏語系的分支語族,為漢藏語系下設四個語族之一。苗瑤語族下又分苗、瑤兩個語支,除此之外,居住在中國廣東省增城、博羅等縣的畬族(約1000人)所說的畬語也屬此語族,但沒有確定為語支。苗語支包括苗語和一部分瑤族說的布努語,而瑤語支只有大部分瑤族說的勉語。
苗瑤語族是漢藏語系里最小的語族,以苗瑤語為母語的苗、瑤、畬三個民族,有著共同的祖先——即史書所稱的“三苗”或“蠻”。早在四五千年前,三苗與炎黃聯軍大戰(zhàn)于涿鹿,結果三苗戰(zhàn)敗,退到黃河以南。后來三苗又與堯、舜、禹作戰(zhàn),戰(zhàn)斗失敗后,一部分流散于三危,大部分被迫南遷。春秋戰(zhàn)國時,“蠻”人是楚國的重要組成部分。秦漢時,三苗遷徙到鄱陽、洞庭、五溪地區(qū),到隋唐以后分化為現在的三族。
苗、瑤、畬現在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湖北、湖南、四川、貴州、云南、廣東、海南、福建、浙江、江西、安徽、廣西等省、自治區(qū),其次是越南、老撾、泰國、緬甸等國,少數遷到了美國、法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圭亞那等地,總人口約有1100萬。本語系的語言有:苗族的苗語,分為湘西、黔東、川黔滇三個方言;瑤族的勉語、布努語、巴哼語、優(yōu)諾語、炯奈語;畬族的畬語。
雖然只有三個民族,但他們內部使用的語言卻十分復雜,同一民族內使用多種語言的情況時有發(fā)生?!吨袊Z言地圖集》中將苗瑤語族分為苗語支:苗語(黔東方言、湘西方言、川黔滇方言)、布努語(布瑙方言、巴哼方言、唔奈方言、炯奈方言、優(yōu)諾方言)、畬語;瑤語支:勉語(勉金門方言、標敏方言、藻敏方言)。
苗、瑤語的歸屬問題是語言學界爭論的問題之一。直到20世紀初,外國學者普遍認為苗、瑤語屬印度支那諸語言(即后來的漢藏語系),不過語族的劃分不同。德國學者P.W.施密特把苗、瑤語列入臺語族(即壯侗語族壯傣語支)。法國學者G.馬伯樂主張苗、瑤語自成語族。英國學者H.R.戴維斯把苗、瑤語列入孟高棉語族。美國學者白保羅則把苗瑤語族歸入他所創(chuàng)立的澳泰語系。中國學者一向主張苗、瑤語屬漢藏語系的一個語族。有人認為苗語和漢語在發(fā)生學上有關系。
傳統(tǒng)的劃分方法將苗瑤語族內部劃分為兩個語支,即苗語支與瑤語支。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后,開始有不同的聲音與意見。此后經過長期討論與各家論爭,將苗瑤語族下分為苗語、伽努語、炯奈語、布努語、唔奈語和勉語,當然如果對其進一步劃分,可以分為苗語支以及瑤語支兩大類。
現代學科領域,通常采用親緣關系來對其進行內部劃分。比較流行的親緣關系確定的方法是詞源統(tǒng)計分析的理論。通過這種方法來分析,可以分為苗、瑤兩大聚類,畬語屬于苗語支。在苗語支內部,布努跟川黔滇關系最近,這種分類更接近于族群的分布與接觸關系,即自稱為“布努”的瑤人跟川黔滇區(qū)域的苗人關系特別親近。畬語表層結構更接近瑤語支,借用的成分較多,這暗示畬的“漢化”程度跟瑤語支相似,反應語音和語法變化速度較快;但是深層結構如最常見的基本詞匯 的形式規(guī)則卻較接近苗語支。這兩大特點在兩大聚類中的表現就是,畬語是苗語大簇下的相對獨立的一個分支。同時,距離瑤語支較近的分別是川黔滇、黔東和布努,距離瑤語支最遠的則是優(yōu)諾和巴哼語。
與傳統(tǒng)分析方法相比,新的研究方法主張將苗瑤兩分,而傳統(tǒng)上則認為苗瑤畬進行三分,將布努劃分進將入苗語的三大方言之內,由原來的方言之間的分類變?yōu)檎Z言之間的分類,而傳統(tǒng)的分法則將苗語與布努語對立。
參考資料:
1.中國科學院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所:《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簡志(苗瑤語族部分)》,科學出版社,1959年。
2.王士元、鄧曉華:《苗瑤語族語言親疏關系的計量研究》,發(fā)表于《中國語文》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