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圖片
唐宋時期,布朗族就有編織、紡織,染色工藝水平也較高。布朗族婦女織的“青婆羅緞”為瀾滄江兩岸群眾所喜愛。而怒江兩岸的布朗先民用木棉紡織的“桐華布”則以潔白柔軟聞名。明清以后,布朗族男女皆束發(fā)為髻。婦女著花短衫,下身著黑色長裙;小腿扎數(shù)道藤蔑條制成的黑藤圈;頭戴篾帽,雙耳戴大銀環(huán)或銅圈,手戴銅鐲,用藍色或綠色的珠串套在脖子上,而項鏈則掛滿五色燒珠與海貝,長達臍部。臨滄一帶布朗族男裝簡陋,衣衫僅兩塊布縫合而成,衣無襟無袖,兩臂裸露于外。
現(xiàn)代布朗族的服飾,其形式基本相同,但也略有一些差異。臨滄、思茅地區(qū)布朗人的服飾,男子穿黑色大面襟短上衣,下穿肥大長褲,頭纏青色或黑色包頭,有的還戴手鐲,赤足。婦女頭纏一丈多長的青布包頭。施甸縣婦女還把包頭折疊成三角形,接近額頭處系著用線串成的各色玻璃珠,上身穿藍布高領(lǐng)大襟上衣,領(lǐng)邊繡以花紋,左襟鑲有三條各色花紋,袖口用紅、黑、綠色布條鑲邊,上衣外還套一件對襟短褂,釘上十五對或二十對布扭扣。婦女下身穿著統(tǒng)裙,腰間拴腰帶,小腿上纏護腿布,戴銀環(huán)和銀手鐲,牙齒染成黑色,赤中。西雙版納地區(qū)的布朗族男子,上身穿黑色或青色圓領(lǐng)長袖對襟短衫,用布扭扣于胸前;下身著黑色寬襠褲;頭纏白、黑色或青色包頭巾;普遍還有文身的習(xí)俗;下穿黑色統(tǒng)裙,裙上部織有紅、白、黑三色線條,也有的年輕姑娘穿著白、紅、綠等色上衣;小腿纏白色護腿布;頭黑色、青色包頭巾,耳戴銀耳環(huán),下垂至肩,手戴銀手鐲;年輕婦女喜歡佩戴各色玻璃珠,牙齒染成黑色,以黑為美。
布朗族女性服飾(劉軍攝)
婦女的衣裙與傣族相似,上穿緊身短衣,頭頂挽髻,用頭巾纏頭,喜歡戴大耳環(huán)、銀手鐲等裝飾。姑娘愛戴野花或自編的彩花,將雙頰染紅。一般,女子上著左右兩祚斜襟窄袖黑色小褂,小褂為圓領(lǐng)、緊腰、寬擺,短及臀部,在左肋下拴線打結(jié),已婚婦女用黑色布料,未婚姑娘喜淺藍色或白色。里衫為無袖貼身夾衫,下穿兩條筒裙,內(nèi)裙為白色,外裙有兩色,臀部以上為紅色橫條,腿下為綠色或黑色,用布條或花邊鑲飾。未婚婦女用黑或藍布包頭;已婚婦女梳發(fā)髻,插銀簪,頂端鑲3顆棱形玻璃珠,下系銀鏈,纏包頭。婦女戴銀耳環(huán)、項圈、手鐲等飾品。
布朗族女性服飾(劉軍 攝)
男子一般穿黑色或青色寬大長褲和對襟無領(lǐng)上衣纏頭巾。成年男子喜愛文身。無論男女都喜歡飲酒、染齒、吸煙。布朗族有一獨特的風(fēng)俗“染齒”。他們認為只有染黑的牙齒才最堅固、最美觀。經(jīng)過染齒的男女青年才有權(quán)談戀愛。布朗族男子有文身的習(xí)俗,四肢、胸部、腹部皆刺以各種幾何圖形和飛禽走獸,然后涂上碳灰和蛇膽汁,使其不消失。
文身的布朗族男子(劉軍攝)
臨滄、思茅地區(qū)布朗族的服飾:男子穿黑色大面襟短上衣,下穿寬大長統(tǒng)褲,頭纏青色或黑色包頭,有的還帶手鐲,赤足。婦女頭纏一丈多長的青布包頭。施甸縣婦女還把包頭折疊成三角形,接近額頭處系著用線串成的各色玻璃珠,上身著藍布高領(lǐng)大襟上衣,領(lǐng)邊繡以花紋,左襟鑲有三條各色花紋,袖口用紅、黑、綠色布條鑲邊,上身外套一件對襟短褂,釘上15對或20對布紐扣。婦女下身著統(tǒng)裙,拴腰帶,小腿上纏護腿布,戴銀環(huán)和銀手鐲,牙齒染成黑色,赤足。
西雙版納地區(qū)的布朗族服飾:男子上身穿黑色或青色圓領(lǐng)長袖對襟短衫,用布鈕扣扣于胸前,下穿黑色寬襠褲;頭纏白、黑色或青色包頭巾。婦女上衣為左右兩衽的黑色無領(lǐng)緊身短衫,在左腋下打結(jié),下穿黑色統(tǒng)裙,裙上部織有紅、白、黑三色線條,也有年輕姑娘穿白、紅、綠等色上衣;小腿纏白色護腿布,頭纏黑色、青色包頭巾,戴銀耳環(huán),下垂至肩,戴銀手鐲。年輕婦女喜歡帶各色玻璃珠,牙齒染成黑色為美(染料用鐵鍋片燒取黑煙,或者用檳榔葉包上草煙、石灰、檳榔果放入口中細嚼)。
布朗族“染齒”的老年婦女(劉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