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有四種自己的文字,分別是東巴象形文字、哥巴文、阮可文和瑪麗瑪薩文。比較統(tǒng)一的說法是:東巴文屬一種古老的象形文字,納西語稱“斯究魯究”意為木石刻畫。納西東巴文基本上為一種宗教文字,這種文字主要為納西族的宗教智者東巴所掌握,師徒相傳,因為師徒相傳而且東巴文象形的特點,每個詞和句段使用的東巴文字會出現(xiàn)因人而異的情況,但東巴基本上能夠對其加以辨識。這種象形文字對一般普通民眾來說,難于掌握,倒不是因為其難記,主要是因為它宗教文字的屬性特點,幾乎沒有普通納西族人使用這種文字來進行對日常生活的記述。據(jù)相關學者研究,東巴象形文字一共有1300多個字,但是東巴們卻用這1300多個字寫下了兩萬多卷東巴經典。東巴經卷內容豐富,語言生動形象,保留了許多古代納西語的詞匯和語言用法;很多關于納西族的社會生活、宗教哲學、歷史來源、民俗事項和文學藝術等內容都在東巴經中被歷代東巴們用東巴象形文字加以記載。東巴象形文字介于原始圖畫文字和甲骨象形文等象形文字之間,是一種“圖畫象形文字”,對于這種圖畫象形文字始于何時,目前學術界還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意見。由于今天的納西族東巴們仍能夠解讀這種文字,故納西族東巴象形文字又被譽為“當今世界上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
納西族哥巴文為一種音節(jié)文字,“哥巴”在納西族語中意為“子弟”,它是東巴們使用的另外一種文字。哥巴文屬一種表詞的音節(jié)文字,當文字記錄語言時嚴格保持字和詞之間的相互對應,一個字代表一個音節(jié)。在納西族哥巴文字系統(tǒng)中,有一些字是東巴們獨立創(chuàng)造的,有的從東巴象形文字蛻變而來,另外一部分則來源于漢子,有的是借漢子的字形和字意,有的是借漢子的字形和讀音,有的只借漢子的字形而沒有音義聯(lián)系。阮可文字和瑪麗瑪薩文字都屬于東巴象形文字的變體,阮可文流行于納西族的阮可人支系當中,名從其主故而被學術界稱為“阮可文字”,目前發(fā)現(xiàn)有用阮可文字寫成的《阮可超薦經》35本,主要內容與東巴教超薦內容相同。
瑪麗瑪薩人生活在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塔城鎮(zhèn)柯那、海尼等行政村,人口不足三千人,是維西獨有且鮮為人知的一個族群。在20世紀50年代的民族識別中,瑪麗瑪薩人由于語言上與納西族東部方言較為接近而被歸并為納西族支系摩梭人的一支。據(jù)柯娜村下轄的汝柯自然村瑪麗瑪薩村民介紹,瑪麗瑪薩人是“獵物不放撻,獵人死不掉”的意思,是長輩送給人外出打獵者的祝福語。瑪麗瑪薩人是該納西族支系的自稱,其族源目前仍無從考證,瑪麗瑪薩人現(xiàn)約有2000 多人。至于瑪麗瑪薩文字,其特點是一個符號代表一個音節(jié)?,旣惉斔_文字目前只有云南省維西縣塔城鄉(xiāng)自稱“瑪麗瑪薩”的百余戶納西族居民使用。
參考資料:
1.楊福泉.納西族文化史論[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6.
2.楊圣敏主編.中國民族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
3.李志農,李國太,廖惟春.云南維西瑪麗瑪薩人身份研究[J].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3).
4.政協(xié)麗江市古城區(qū)委員會編.麗江文史資料全集?第一集[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2.
5.李志農,廖惟春.“連續(xù)統(tǒng)”:云南維西瑪麗瑪薩人的族群認同[J].民族研究,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