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東巴和國偉端坐在家中的沙發(fā)上,講述納西族的遷徙史
納西族主要源于古代氐羌族群中的夷系部族,秦漢以來,從甘肅、青海河湟地帶往南遷移;唐宋時,納西族分布在川西雅礱江、安寧河流域及云南西北部的金沙江流域;元代以來,納西族居住的地區(qū)被納入中原政權(quán)體系。此后,納西族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得到高度發(fā)展,形成了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民族?,F(xiàn)在,納西族的主要聚居區(qū)是云南省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古城區(qū)等地區(qū),人口約30余萬。
木氏家譜全由漢文寫成
“誠心報國”“誠心報國”“誠心報國”,三塊內(nèi)容相同、年份不同的黑底金字匾額陳列在麗江古城中軸線上的木府議事大殿中,其落款分別為“大明洪武癸酉年(1393)九月世守木得敬立”“大明永樂丙戌(1406)木初敬立”“大明嘉靖辛酉(1561)木高敬立”。自宋理宗寶祐元年至清雍正元年的470年間,麗江一直由木氏土司統(tǒng)治,共延續(xù)了22代。
“一座木氏土司府,半部納西民族史?!蹦臼系?8代嫡系傳人木光在麗江古城一間茶館接受筆者采訪時說。
“這墻上掛的‘一世祖蒙古爺爺’是怎么回事呢?”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研究中心副主任陳建華指著茶館墻上的畫問。這幅畫中,一位老者身披紅袍、手持白卷、端坐石上。
木光的女兒木志玲解釋道:“蒙古爺爺是圖譜中的版本?!眻D譜是清道光辛丑年(1841年)木漢所制,原藏于大理州賓川縣雞足山悉檀寺(木氏家廟之一),“文革”時寺廟被毀,廟中和尚背著圖譜逃下山來,現(xiàn)存放在大理州賓川縣志辦。圖譜刪去了前面14世代,將第15世祖變更為一世族爺爺,并改變了他的身世,說他是西域蒙古人,后來乘一個大香樹,浮入金沙江流至北浪滄,并生有一子阿琮。“由于改土歸流以后,木氏土司走向衰敗,當(dāng)時的木家人或許認為將始祖追溯成蒙古人就可以在政治上迎合清朝政權(quán),因此他們可以得到滿清統(tǒng)治者的信任和重用。”木志玲說。
據(jù)木光介紹,木氏家族現(xiàn)今流傳于世的家譜共有3種,一為《木氏宦譜》,一為《木氏宦譜圖文世系考》,還有一個碑譜。在麗江東巴文化博物館,筆者見到了擺在櫥窗里的木氏宗譜碑,高約3米、寬約1米。碑額上篆有“木氏歷代宗譜”六個字,下方有序文,序文的前11句描繪了人類誕生之前的神話世界,從第12句開始說到天神娶天女,生三子:老大是藏族祖先,住土房;老二是納西族祖先,住木房;老三是白族祖先,住瓦房?!斑@說明,早期的藏族、納西族和白族就是一家人!”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圖書館館長李瑞山解釋道。
“那塊石碑還是我?guī)兔φ一貋淼哪?。?0多歲的木光,精神矍鑠、侃侃而談。“文革”時候“破四舊”,立于麗江市古城區(qū)金山鄉(xiāng)東元村蓮灣小組的木氏宗譜碑被推倒,村民們將它當(dāng)作河邊石洗衣服。“撥亂反正”后,木氏宗譜碑被送到黑龍?zhí)哆吷稀!爱?dāng)年,我聽村里人說木氏宗譜碑被放在黑龍?zhí)哆吷险烊諘裼炅?,好幾年都沒人管了,我這才把它送去東巴文化博物館的?!蹦竟庹f。
筆者好奇,木氏家譜全由漢文寫成,為什么不用納西族的東巴文寫家譜呢?木光說,繼承土司職位必須滿足3個條件:漢文功底好、立下戰(zhàn)功、威望高。“祖宗們只有用漢文修家譜,才能與中原朝廷互相溝通。1952年以前,我就住在木府里。我知道,族里有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東巴文不能進木府,不能進古城。木府門前匾額上‘天雨流芳’四個字,其實是納西語‘讀書去吧’的諧音,鼓勵族人學(xué)習(xí)漢族文化,參加科舉考試。現(xiàn)在情況就大不一樣了,政府正在大力推廣東巴文,你看街上的店鋪招牌上都加了東巴文。”
帶有東巴文化烙印的納西族家譜
“東巴,在納西語里意為活佛或智者?!痹谟颀埣{西族自治縣圖書館,李瑞山一邊講解,一邊向筆者展示館藏文物,這其中包括占卜紙牌畫、祭祀法杖和東巴經(jīng)等。引起筆者注意的是一幅形似唐卡的卷軸畫,畫中的主人公竟是藏族詩人倉央嘉措?!坝脰|巴文所寫的《卓伯所》一書里,記載了納西族與藏族、白族先民之間同宗共祖的兄弟關(guān)系,這點與木氏宗譜碑上所刻是一致的。所以,我們有關(guān)于藏族的記載并不奇怪,民族交融自古就有?!?/p>
李瑞山接著說道,東巴文化具有千余年歷史。一般認為,完整的東巴文化體系最遲形成于隋唐,在明清兩朝、民國時期得到較大發(fā)展。東巴文化,以本土宗教東巴教為載體,主要內(nèi)容包括東巴文字、東巴經(jīng)、東巴繪畫、東巴音樂、東巴舞蹈、東巴法器和各種祭祀儀式等。
由于東巴文化是一種獨特而豐富的民族文化,十九世紀末以來,多國學(xué)者前往麗江收集、調(diào)查、研究納西族東巴文化。作為東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東巴文是一種兼?zhèn)浔硪夂捅硪艄δ艿膱D畫象形文字,雖然只有1400多個字,但詞語非常豐富,東巴文既能充分表達細膩的情感,也能記敘、說明復(fù)雜的萬事萬物,它是目前世界上還在使用的“活著的象形文字”。用東巴文書寫并保留下來的經(jīng)文,共有兩萬余冊,涉及哲學(xué)、歷史學(xué)、天文學(xué)、宗教學(xué)、民俗學(xué)等諸多學(xué)科領(lǐng)域。因此,東巴經(jīng)堪稱納西族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2003年8月,東巴古籍文獻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遺產(chǎn)名錄》。
麗江市東巴文化研究院院長李德靜告訴筆者,東巴古籍文獻中最重要的莫過于三部書:創(chuàng)世史詩《崇般圖》(又名《創(chuàng)世紀》)、愛情史詩《魯般魯饒》(又名《青年殉情的故事》)、部落戰(zhàn)爭史詩《東埃術(shù)埃》(又名《黑白之戰(zhàn)》)。用東巴文書寫的家譜多半藏匿于東巴經(jīng)中,與家族遷徙的歷史糅合在一起。
筆者采訪時,來自寧蒗縣拉伯鄉(xiāng)油米村的東巴阿公塔,正在研究院協(xié)助研究人員做東巴文獻的翻譯整理工作。40多歲的阿公塔皮膚黝黑,為人樸實。據(jù)他介紹,油米村共有三大姓氏,楊姓、石姓、阿姓,他們原是摩梭人的一支,繞著瀘沽湖從四川省鹽源縣遷到云南省寧蒗縣,然后從寧蒗縣永寧鄉(xiāng)搬到現(xiàn)在的拉伯鄉(xiāng)。
阿公塔指著《誦祖經(jīng)》的最后5頁東巴文說:“這就是阿姓家譜,永寧村時期的阿姓家譜沒了,在油米村生活的阿姓人共有七代,都記錄在這5頁上了。不過,跟漢族不一樣,我們只有去世的人才能寫進家譜,在世的不能算‘代’。”他還補充說,東巴念家譜不得隨心所欲,通常只有祭祀時才會念,而且念之前還要舉行上供等儀式。
在李瑞山的推薦下,筆者見到了60多歲的東巴和國偉。進入他家,只見墻上掛滿了五彩斑斕的東巴畫,和國偉坐在沙發(fā)上正認真地演唱祭祀時和請戰(zhàn)神時才會唱起的東巴經(jīng),唱完東巴經(jīng)后,他向筆者詳細講解了自己的家譜。他說:“納西族主要分為素、葉、梅、和四大支。木氏土司在明太祖朱元璋賜姓以前屬于素支,我們和姓屬于葉支?!彼弥易V向我們介紹說,他們的一世祖“尤老板讀”曾住在香格里拉,第8代“偉刷偉高”搬到麗江,從第9代起在麗江定居。
“東巴信仰東巴教,掌管祭禮。我小時候跟著叔叔去做法事時學(xué)了一些,直到40多歲才正式學(xué)習(xí)東巴文,清楚了什么場合念什么經(jīng)?!焙蛧鴤フf。
“那您的兒孫還學(xué)這些嗎?”筆者問。
“兒子沒學(xué)這些,不過我要讓孫子好好學(xué)習(xí)東巴文化?,F(xiàn)在像我這樣會念多種經(jīng)卷的東巴已經(jīng)不多了,麗江地區(qū)大概只有十幾個人。東巴文化還是需要傳承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