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西藏自治區(qū)阿里地區(qū)普蘭縣的普蘭邊貿(mào)市場,雖然有許許多多的“神秘商品”,但綠松石、珊瑚和蜜蠟無疑是其中備受關(guān)注的寶物。當然,如果你走進市場,是無法直接發(fā)現(xiàn)它們的身影的,只能挨家挨戶地進入商鋪中去用心尋找。因為,商家們總是小心翼翼地把它們存放于店鋪櫥柜的某個角落,或者根本就不顯露于外。
綠松石在市場中相對較多見,如果你走進一家店鋪去咨詢,老板會熱情地推薦,當然,絕大多數(shù)的推薦是真摯的,而不是所謂的“誘導購物”。因為他們總會告訴你,哪個是老的,哪些是新的,哪些是次的,哪些是假的。但是,對普通消費者而言,那些專業(yè)的內(nèi)容一時也難以消化。
在一家店鋪中,店主向我介紹了四類綠松石的特點以及他們的價格。他是一位藏語很好的尼泊爾藏族。他的介紹與我原有的“知識儲備”形成的判斷基本一致。而談到價格,我更感受到了他的善意,而不是所謂商家的“狡詐”。以下來自他的介紹。
四塊綠松石中,第一塊屬于老松石類,表面已經(jīng)有較多的玉化現(xiàn)象,而且孔道圓潤,質(zhì)感飽滿。他說,這塊綠松石正常的價格是每克100—120元;第二塊拋光很好,玻璃光澤十分明顯,但從孔道來看絕不是一塊老料子,而且在較大的裂痕處似乎被人工處理過,這塊料被做成了一個水滴狀的吊墜裝飾物,他說這種的價格在每克30—40元之間;第三塊呈現(xiàn)出人工處理過的淡藍色,色澤沉且暗,表現(xiàn)得過于統(tǒng)一和單調(diào),他說這種多是人工合成的,可以送我一塊;第四塊呈深藍色,部分顯示出歲月的痕跡,光澤較飽滿,但尚未出現(xiàn)玉化,呈扁平水滴狀,他說這種價格中等。
圖為兩顆綠松石吊飾
他告訴我,雖然西藏不產(chǎn)綠松石,但在這個市場中,綠松石非常受歡迎,因為它是制作普蘭當?shù)仫w天服飾必不可少的寶石,而綠松石的質(zhì)量也就直接與飛天服的價值產(chǎn)生了聯(lián)系。
“布謝”是對蜜蠟的藏語稱呼。在一家店鋪中,店主向我介紹了看似很好很老的蜜蠟。他是一位赤德村的村民,也屬于該村在邊貿(mào)市場中做生意較早的幾人之一。在茶館喝甜茶時,我們還曾坐到一起暢聊。他指著那些蜜蠟說,不要被這樣的外表迷惑,實際上它們是用別的材料仿制的。經(jīng)他的指點,我從重量、硬度和質(zhì)感上再去辨別,確實如此。
在市場中,大多數(shù)商家都以摩擦的方式來鑒別蜜蠟的真假。他們的觀點是,真的蜜蠟在干燥的情況下與皮膚摩擦,會散發(fā)出“松香”一般的氣味。另外,有店主告訴我,隨著時間的流逝,真蜜蠟不會產(chǎn)生顏色的分離或流失,但假貨則會有顏色流失的現(xiàn)象。
圖為一塊蜜蠟吊飾
珊瑚在藏語中稱為“曲如”,在邊貿(mào)市場中的數(shù)量甚至多于綠松石,而且以真貨為主。其中原因,可能也主要在于制作普蘭當?shù)胤椥枰约叭藗兿矚g將其作為戴在脖子上的項鏈飾品的緣故。
如同綠松石和蜜蠟一樣,珊瑚也以老者為好。有幾家店鋪中的老珊瑚非常有名,一位店主向我介紹,上好的老珊瑚一般有潤澤的包漿,色澤艷麗且不輕浮,以顏色深紅者為上。另外,老珊瑚一般都有歲月的痕跡,也就是珊瑚的孔洞中形成的天然殘留與積聚物。他說,珊瑚的真假從其花紋形態(tài)上即可分辨出,真正的珊瑚形成的花紋如同樹木的年輪紋,有種自然之美,而假的則以純色或人工制作的紋理為主,那些紋理即使做得再逼真,也有種僵硬之感。
在普蘭市場中的一些游客說,這三類商品的“水”太深了,所以“神秘”,再加之價格高,所以他們一般不會輕易購買,唯恐買到假貨。但實際上,在普蘭邊貿(mào)市場中,這三類商品的成交量還是較大的,原因就在于普蘭當?shù)氐霓r(nóng)牧民群眾是重要的消費群體,而且他們也大多“懂行”。這種需求,則來自于當?shù)刈钣忻目兹革w天服飾。
圖為每克120元的老珊瑚
在科迦村,幾乎家家有一套世代相傳的飛天服飾,服飾的掛飾以及頭飾中都不能少了綠松石、蜜蠟和珊瑚。而真正懂飛天服飾、懂三種寶物的人,一眼便可以分辨出哪套服飾是其中的佼佼者。也就是說,通過服飾中所使用的寶物的成色可以分辨出服飾價值的大小。
頭飾是普蘭飛天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由綠松石和珊瑚點綴,一個做成的飛天頭飾沒有幾萬元是買不下來的。當然,那些鑲嵌其上的寶石決定了其價格的高低。普蘭市場中有一些尼泊爾商人專門制作那種頭飾,然后靜等當?shù)厝罕妬磉x購。
飛天服飾的頭飾有兩類,但平時多見第一種,不了解這種文化的人也難以想到第二種。所謂第一種,即頭上如月芽兒般,又似改進款的皇冠或平直些的牛角一般的裝飾。月芽左右伸展,十分莊重大氣。頂部一般由金、銀和綠松石裝飾。正前方為由2—3種珠串形成的長串珠簾,珠簾由約13—17列、15—20行的珠串構(gòu)成,中間有兩塊金質(zhì)或銀質(zhì)條狀隔擋,以使珠串相對固定,不至相互纏繞。珠串由珊瑚和星月菩提組合搭配而成,有的也有很少的幾塊其他寶石,與整體頭飾相協(xié)調(diào),顏色過渡自然,層次分明。珠簾的最下方為銀質(zhì)的樹葉狀裝飾物,其數(shù)量與珠串列數(shù)相同。從中間向外延展,有的還會添加其它吊飾,一般由珊瑚、綠松石和瑪瑙構(gòu)成。
圖為普蘭孔雀飛天服飾的頭飾部分
第二種在常規(guī)穿戴時是作為項圈的。金、銀質(zhì)材共同構(gòu)成的方形裝飾物是項圈的主要構(gòu)成要素,一般外圍為銀,中間部分為金,在外圍銀質(zhì)部分的四角以及金質(zhì)部分的中間各鑲嵌一塊綠松石。一個項圈上共有三塊此類方形裝飾物,從中間向兩邊,分布協(xié)調(diào)。其他部分以珊瑚珠鑲嵌,并以綠松石為點綴。珊瑚珠的排列密度與珠體大小有關(guān),一般以7—9行者居多。項圈看上去色澤艷麗且顯高貴。那么,項圈怎么又會成為頭飾的呢?原來,在某些特殊場合,尤其是非正式場合下,人們有時便會把項飾取下,“換一種感覺”,把它作為一種休閑“帽子”固定于額頭上。這也體現(xiàn)了普蘭人民在服飾文化方面的創(chuàng)造性。
通過一個小小的頭飾,我們就可以想象到諸如綠松石、珊瑚等寶物在當?shù)厥軞g迎的程度了。而蜜蠟,則是掛在胸前和腰下最重要的寶物之一。不難發(fā)現(xiàn),實際上,正是普蘭的飛天服飾文化,讓這些寶物顯得更加珍貴和神秘,同時在普蘭人的生活中,卻又是那么平常。
去過普蘭的一些游客可能會有一種誤解,認為一些農(nóng)牧民群眾住得不好,吃得不好,認為那里是貧瘠之地。實際上,可能他們只看到了表象,而且還是假象。通過長時間的調(diào)查,甚至與普蘭群眾同吃同住同生活,我感覺到,普蘭的生活是多彩的,人們的日子也是富裕的;最重要的是,普蘭群眾極為一致地在堅守并傳承自己的文化,他們把最大的心思放在了文化上。有村民對我說,保持、傳承和發(fā)揚了自己的文化,那么,他們就是最富有的人。
或許有一天,當我們真正融入這一片喜馬拉雅谷地,那里的神秘也就成為了日常。重要的是,那里的文化讓這種日常充滿了生機、活力和希望。